李林甫出生于唐朝宗室郇王房,他的李是李唐的李,曾祖父长平王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,算起来李林甫也是李渊的族曾孙。虽然是唐朝宗室,但李林甫的家境逐渐没落,靠着祖荫,他也只获得了一个从七品执长的官职。李林甫的父亲早逝,拼爹他是指望不上,不过好在他有个好舅父楚国公姜皎。早在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,姜皎便与其交好,登基之后,二人关系也是相当不错,为外甥打点打点肯定是没问题的。开元年间,李林甫便升官做了太子中允。
想要走得远,就不能在一个地方死磕,李林甫显然不会满足于做一个从七品的小官。不久,舅父姜皎去世,李林甫转向了与姜皎有姻亲关系的侍中袁乾曜,表示自己有意于司马郎中,却被嘲讽没有郎官之才。李林甫显然是个不能刺激的,你越瞧不上他,他偏要把这件事儿做成,他是个十足的野心家。
开元十四年,在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举荐下,李林甫再获升迁。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之一,位列三公。这下李林甫算是得偿所愿。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停止步伐,他大抵明白到达御史中丞的位置后,不便再到处与官员结交,会沾上结党的嫌疑,被玄宗忌惮。于是他调转方向,将橄榄枝伸向了宫中宦官、宠妃贵人。当时李林甫结交最著名的宠妃便是武惠妃。
在以子为贵的年代,李林甫很快就抓住了武惠妃的命门,便是她的儿子寿王李瑁。他向武惠妃大献殷勤,表示愿意庇护寿王。在合作期间,武惠妃负责吹玄宗的枕边风,探听玄宗的心意。因此,李林甫善于把握玄宗的心思,一系列办公动作都让玄宗感到满意,后来更是成为玄宗时期在职最久的宰相。宦官之辈对李林甫有过帮助的,最为人熟知的是高力士。高力士对玄宗忠心耿耿,最难收买,但偏偏人都有弱点,一旦欠了人情,便处处受到牵制。高力士受过武三思的恩惠,武三思死后,他的报恩对象变成了武三思的女儿。李林甫拿捏住了这一点,与武氏有私情,依着裙带关系,间接获得了高力士的帮助。
当时玄宗在萧嵩的引荐之下,决定封向韩休,但阴差阳错,韩休误以为是李林甫向皇帝推荐了他,便也在后期推荐了李林甫。加上武惠妃等人的助力之下,李林甫晋升黄门侍郎,专门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,离皇力越近,离权越近。
开元二十三年,裴耀卿、张九龄、李林甫三人同时为相,大权在握的李林甫开启了一系列的骚操作,凡是和他不对付的,一律打压。张九龄和裴耀卿交好,作风高标准、严要求,对于李林甫的某些操作颇有微词。比如当时玄宗的 3 个儿子太子李瑛、鄂王李瑶、光王李琚因母亲失宠而对武惠妃有怨言,枕边儿风轻轻一吹,玄宗当即起了废黜 3 个儿子的想法,张九龄等极力阻止。结果李林甫却说,这是皇上的家务事儿,自己做主就行了,何必问外人?
又有一次,唐玄宗想任用牛仙客为相,牛仙客这人没什么才识,张九龄据理力争,表示反对。宰相是一个集团有序运作的核心岗位,的确不是可以儿戏的事儿。李林甫秉持着皇帝说的都对,皇帝说的都行的低底线、无原则的态度,在一旁帮腔,牛仙客有宰相之才,任尚书有什么不可?张九龄书生之见,不识大体。天子用人,只要自己喜欢就行。实际上,文章才学是一种最低成本的筛选方式,这种方式筛选出的也许并不是最优秀的政治家,但一定过滤掉了很大一部分品质差的,所以张九龄的考量是有道理的。只可惜此时的玄宗已经完全听不出好赖,他听不得一点儿忤逆的话,尤其在李林甫甜言蜜语的对比下,张九龄等人的直言劝谏显得烦人,玄宗与张九龄渐渐离心。
开元二十四年,在李林甫的谗言诋毁下,张九龄、裴耀卿被罢免,而后牛仙客与他共事,为保全自身,事事为李林甫主意,成了李林甫的小跟班儿。后来轮到李适之,也逃不过李林甫的算计。李林甫告诉李适之,华山有一金矿开采,可以富国。玄宗还不知道,李适之也是个粗犷的,挖个洞他就跳,急着立功,结果到朝堂之上说起金矿,李林甫改了话术,华山有金矿,这事儿我早就知道了,但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,开采会影响王气。唐玄宗一对比,便觉得李适之太过鲁莽,当中斥责他。此后,李适之也被玄宗渐渐疏远。
不难看出,李林甫的一切行为以迎合玄宗为最终目标,在职场中,他不但无法与优秀的同事和平共处,甚至作为上司,他也不愿扶持优秀的后辈,一切威胁到他地位的,他都会想方设法的除掉。他自己不学无术,曾经把弄璋之喜写成弄麞之喜,惹了笑话,因此更加讨厌读书人。有几次玄宗想要启用新的人才,只是提了一嘴,李林甫马上行动,把这种信号扼杀在摇篮里,他告诉唐玄宗 “野无遗贤”,意思是天下没有遗漏的贤才了,都被圣人您用在朝堂了。一句 “野无遗贤”,何其讽刺,抹杀了多少读书人的前途。诗圣杜甫就是其中著名的受害者。
那么问题来了,李林甫这么猖狂,作恶多端,怎么就没一个人站出来攻击他、揭发他?当然有,但是效果如何可想而知。权倾朝野,一人之下,玄宗撒手不管,大臣们只能到李林甫面前汇报,您总不能在当事人面前告状吧?他也知道自己留下的话柄太多了,曾经着急谏官威胁他们:“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,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,一鸣则黜之矣。” 你们只要一声不吭,就能安稳地摸鱼领工资,若是谁敢当刺头,马上滚蛋,这就是著名的立仗马。摸鱼还能领工资,听着似乎对于今天的打工人来说很爽。但是从此朝堂被李林甫一人把持,大唐成了李林甫的一言堂。
当然,如果李林甫只会拍马屁,他肯定不可能在宰相之位上连坐 19 年。唐玄宗只是不想上班干活了,又不代表他傻。李林甫的一些所作所为,又何尝不是唐玄宗的纵容?玄宗曾说过:“朕不出长安近十年,天下无事,朕欲高居无为,悉以政事委林甫,何如?” 李林甫的确是卓有功绩的,他在经济、法律、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,的确推动了唐王朝的发展,有可取之处。旧唐书记载他 “每事过慎,条理众务,增修纲纪,中外迁除,皆有恒度”。这样一个既有办事能力,又指哪儿打哪儿、坚定拥护自己的好员工谁不喜欢呢?
但在安史之乱后,玄宗与裴氏延安聊起历任丞相,谈到李林甫时,玄宗说:“他世子妒贤嫉能,居无比者。” 李林甫妒贤嫉能,引荐的都是不如他自己的人,生怕一不小心谁就越过了他。将安史之乱这口大锅扣在李林甫一个人头上,是有点儿不公,但李林甫确实难辞其咎。
按照盛唐时的制度,少数民族的将领是不被授予节度使这样的重要职务的,但李林甫担心以边将入相的事情发生,他的权力就会被分散。天宝十一年,李林甫向玄宗进谏:“文士为将,怯于战阵,不如用蕃族凡人。凡人善战有勇,蕃族不易于结党。” 李林甫认为,蕃人大多没什么才学,也更没有拜相的可能,对他的权力没有任何影响。这一制度的开放,扶持了高仙芝、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的同时,也为后来安禄山的壮大点亮了绿灯。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,李林甫因此成了众矢之的。宋代诗人徐钧曾写诗批判李林甫启用胡将一事:“国忠虽售巧,虢略自奸鸡。如何方面用,胡儿?只知宠禄为身计,不道渔阳乱已基。”
李林甫向来认为番将不足为惧,他生前也的确镇得住这帮人,就连不可一世的安禄山见到他都卑恭屈膝,恭恭敬敬。前面已经说过,李林甫最会猜测人心,猜得了玄宗,自然也猜得了安禄山。每每二人谈话,李林甫都能拿捏安禄山的心思,先安禄山一步,说出他想说的话。安禄山毕竟是个胡人,他还以为未卜先知的李林甫是神仙呢,所以每次交谈,安禄山都很紧张,甚至怕极了。李林甫大冬天都会冒冷汗。
只要是做过的事情,或浓或淡都会留有痕迹。李林甫也很快迎来了他的反噬。天宝十二年,李林甫病逝,杨国忠拜相。李林甫尸骨未寒,尚未入葬,杨国忠便与安禄山联合诬告李林甫,说其与叛将阿布思密谋,意图造反,二人呈上证据,死人是无法辩解的。就这样,李林甫被削官抄家,唐玄宗甚至还命人劈开他的棺材,脱去象征荣耀的紫金朝服,改用小棺材装殓,以庶人之礼安葬。
其实,李林甫的儿子李岫早就担忧过这个后果,有一次,他看到一个车夫拉着一车满满的货物,突然车不堪重负翻倒在地,触景生情,李岫向父亲李林甫说道:“您久居相位,树敌太多,一旦祸事降临,恐怕连我也不能幸免啊。” 李林甫似乎也感受到了什么,只是此时他也无力回天了。大势如此,还能有什么回头路吗?李林甫被抄家后,他的儿子也被流放到偏远之地,一语成谶。
说到李林甫,你还有什么想说的?评论区里聊聊吧。
z
摘自:https://okang.top/%e4%b8%80%e5%8f%a3%e6%b0%94%e8%af%bb%e5%ae%8c%e5%ba%86%e4%bd%99%e5%b9%b4%e6%9e%97%e7%9b%b8%e5%8e%9f%e5%9e%8b%e3%80%8a%e6%9d%8e%e6%9e%97%e7%94%ab%e3%80%8b/